分类:随笔 相关文章

再来码字,再见山西

好久不见,我又开始码字了。 码字说的好听一些叫写作,这个词儿一换呀,马上就会感觉待会儿要讲的东西不一样了,好像自己围绕着写作所有的动作都变得神圣起来。其实相对于写作,最早我是更愿意画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告诉自己:画面胜过千言万语,能用一幅画讲清楚的东西,何必写一堆字呢? 我的妈,多天真,完全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威力。接下来,利用画画考上了大学,继续学习用电脑画画。发现一张大图占用几十几百 MB ……

继续阅读»»»

打造第二大脑

本周主菜 上周终于平安落地,一切顺利。在第一篇里提到了如何处理信息爆炸这个话题,早晚要写,趁热打铁。 我自己处理信息爆炸的方法是从网上一点点学来的,说 “一点点” 的意思就是走了很多弯路。目前,我发现最好用的一件利器是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脑。 什么是第二大脑? 💡 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最早我记得好像是出现在印象笔记的slogan,我现在已经不用印象笔记了,但第二大脑这个概念我还是很认可。 要想理解第二……

继续阅读»»»

不在乎结果的项目

写在前面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有句话说的好 八小时之内的工作,决定着我们的社会角色、职业地位……而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决定了我们将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天 24 小时,理想状态是 8 小时工作,8 小时休息,8 小时自由安排。 可以自由安排的 8 个小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而要想利用好这 8 小时,我做过很多事情,学习其他行业的知识,和同行交流经验,培养一个新的爱好,而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去做……

继续阅读»»»

梵高那种水平的画家会被AI淘汰吗?

引子 梵高那种水平的画家会被 AI 淘汰吗? 这是我在知乎上被邀请回答的一个问题,这个回答写到一半,我觉得把它作为一篇博文收录到博客专栏很不错,打算再写一些自己的想法。 先说结论:梵高毫无疑问不会被淘汰。 “那种水平” 的画家们,嗯… 坦率讲我不知道是指什么水平,而且同样作为艺术创作者,我不认为可以这样简单的分类。但这不妨碍我继续思考。 梵高,众所周知。如今现存的人恐怕没有活着见过他的吧,那么谈到……

继续阅读»»»

红灯是不是好运

我当年学习不好,高考复读一年,改学了画画。那时不少同学都选择走艺术专业,报名去五花八门的画室。 小时候不爱写作业,放暑假贪玩,爸妈怕我把时间都荒废了,补课我是绝不会去的,想给我找个培训班去学点别的。琴、棋、书、画,选一个吧,小孩儿都爱看动画片,我就选了看起来类似的画画,本质还是贪玩。 只是因为画过,以为自己知道画画是怎么回事儿,所以高考再学画画是我自己选的,我敢这么选。但爸妈心里没谱,以我爸的性格……

继续阅读»»»

猫猫狗狗与你的信心

有天下楼吃饭,电梯里碰见俩邻居,领着一条大金毛,我挺高兴顺手摸摸狗头。邻居问我,喜欢吧,我笑着点点头,然后下了楼邻居还让我帮他们和狗拍了两张照片。人都挺开心,狗,我不知道。 养过小猫小狗的人,经常会拍照发朋友圈,晒出猫狗的幸福顺便晒出自己的幸福。从人的角度看,经常会认为猫猫狗狗的生活比人要幸福的多,饭来张嘴,还有铲屎官给亲自捏脸揉腿。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甚至会扬言下辈子做猫做狗也愿意,现在不是了,所……

继续阅读»»»

用小学数学,破除情绪的二元对立

看网上聊到情绪,动不动就会讲到情绪管理。我不着急聊管理,连情绪是啥都没弄明白,有什么可管理的。 我自己画画的时候,肯定是有情绪有感受的,一笔笔都带着情绪感受直到把画完成。如果你去看我的画就很可能会猜,这人在画的时候估计情绪挺坏的,起码,不是好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因为画面带给了你坏的感受,然后你做出了作者情绪也坏的判断,可即使作者的情绪再坏,你也不会看他的画有坏的情绪,除非他把你画丑了。 我画了……

继续阅读»»»

放松的逆向烧脑

偶尔想放松一会儿,我会刷一些和专业无关的网站。 今天突然感觉到,我在看很多新闻和视频的时候,会很吃力。 发现自己需要用一种“逆向烧脑”的状态来判断信息,逆向的意思是,随时要保持警惕,因为作者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没说的部分。 可能我们真的正在加速进入《娱乐至死》。 出版印刷,摄影,电视,让我们住进了类似躲猫猫的世界,没有连续性,无意义,但其乐无穷。 互联网则直接把人拽进了空中楼阁。 每个人都会在……

继续阅读»»»

至今我不知道

每次做点不同风格的东西,都要按别人的要求,或自己的构想,去找很多参考。 这些参考大多都是图像,有现代的,有古代的,唯一的相同之处是它们来自非常原始的某种理念,代表的是特定时代下一小撮儿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读。 今天早已是个图像(视频也是运动的图像)时代,同时遮蔽人去思考的尤其是只言片语的概念。在屏幕上读到只言片语,就可以那么轻松的去和自己的生活做对应。或许是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渠道太方便了,造成人观看信……

继续阅读»»»

再看《局部》(二)

写在前面 上一篇在这里:再看《局部》(一) 其实,到最后,我没能坚持看完《局部》的第二季,现场看展这种讲述形式更多在讲作品本身,要么就是画家的生平故事。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些有趣的理论和观点。 所以,倒是旁边推荐了一篇谈论 IP 与包豪斯的采访让我很受启发。 IP和宗教 最成功的IP是宗教。 有自圆其说的世界观甚至宏大的理论基础支撑。 有生动的人物和故事。 宗教往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理论基础,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