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的几条笔记

看到十几年前在锤子便签中的笔记,现在依然感到有趣的有着么几条: 01 • 简中互联网有个网上下载文件的 Tips,多数情况下,网页里那个“下载”图标越大,就越不是你要找的下载链接。人也是,整天想着要这要那,从小被教育着如何“下载”到知识、分数、毕业证,工作又开始“下载”薪水、名望、权利。这个下载按钮也在越来越大,下载一个愿望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漫长痛苦。“叮”的一声,下载完成,反手截个图,发到社交媒体……

继续阅读»»»

数字艺术创作基础(二): 形状与剪影

引言 上一篇谈自信和勇气,主要处理的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问题,本质是心理层面。 心理为虚,操作为实。 这一篇聊聊实际操作会遇到的问题和我的解决方法。 画一张图,起稿的第一笔,没有别的可能,画的肯定是形状。 如果说自信和勇气是创作的第一步,形状就是一张作品的第一步。 打形是在干嘛 如果你(曾经)是美术生,肯定对“打形”已经了如指掌。画室老师教的第一步都是打形。即用铅笔定出描述对象(一般开始都是静物)在……

继续阅读»»»

数字艺术创作基础(一):迷之自信的勇气

引言 叫了这么久 CG艺术实验室 的名字,却很少谈论CG艺术方面的创作经验和心得。干脆开一个系列文章,不谈论过多具体的操作技巧,技巧网上有的是,主要是聊一聊我对这门艺术创作的体会和理解。 这个系列面对的是对数字艺术创作感兴趣但不知如何是好的新手朋友,内行可以不看,对于内行来说基本都属于废话。 写下来的内容,必须得传递有根据的结论。 我是写作上的新手,输出的内容也是面对数数字艺术创作的业余新手。那么……

继续阅读»»»

再看《局部》(二)

写在前面 上一篇在这里:再看《局部》(一) 其实,到最后,我没能坚持看完《局部》的第二季,现场看展这种讲述形式更多在讲作品本身,要么就是画家的生平故事。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些有趣的理论和观点。 所以,倒是旁边推荐了一篇谈论 IP 与包豪斯的采访让我很受启发。 IP和宗教 最成功的IP是宗教。 有自圆其说的世界观甚至宏大的理论基础支撑。 有生动的人物和故事。 宗教往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世界观和理论基础,涵……

继续阅读»»»

解析设计师的第二大脑:从理念到实践

写在前面 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和想法的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打造一个个性化的数字化第二大脑,成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创造力的关键。我将从理念到实践,介绍了如何设计和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 少废话,先放成果。 往期文章: 打造第二大脑 由于我的职业是一名自由设计师,对于成年累月的大规模项目资料和素材资源,以及学习笔记。越来越让我感到,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师们面临着巨大的信息管理挑战。 我始终相信,专业素养……

继续阅读»»»

如何做到大力出事故?

一个人独处时,如果你没有想起任何其他人,是快乐的,感受不到孤独。 当你触发记忆,想起发生过的人和事,身体依然是独处状态,但心灵已经处于一段关系中了。 这时如果那个事件和人没有回应你(信息量不足),或者没有带来安全感,就会感到孤独。常常同时还伴有恐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责备等各种内耗。这样的感觉一定是糟糕的。 处于这种状态下,如果没有被另一个念头打断,就会陷入记忆中的创伤幻境里。 人会孤独,恰……

继续阅读»»»

碎片写作——建立一具思维标本

写在前面 自学一个领域的手艺,是“摸石头过河”。 自学了几个不同领域的手艺,你会明显感受到,几乎任何领域能力水平的进展都是很缓慢的,包括画画、设计动画、剪视频、敲代码、写文章、养鱼、种花、做饭,不过通常也会有那么一个台阶,慢慢登上这个台阶之后就感觉轻松了。 没登上那个台阶的时候,是还在“找石头”,登上台阶感到轻松的时候,是“找到了几块石头”,隐约发现了一些“石头”摆放的规律。 这次让我感到轻松一些……

继续阅读»»»

再看《局部》(一)

写在前面 这几天抽空儿重新看了陈丹青老师的《局部》系列,记录一些触动到我的地方。 语义不一定连贯,因为看的时间就不连贯,一些思考在脑子里面直接跳过去了。 同时引用的部分也不是原封不动的复制过来,两三集内同一话题,会选择合并记下,是方便未来的自己也能看懂。 诱导观看 > 中国画的无透视好比长焦镜头,西方绘画的标准透视好比广角镜头。 和我至今的认识完全相反。 我曾经在自己的论文中引用过类似的理论……

继续阅读»»»

至今我不知道

每次做点不同风格的东西,都要按别人的要求,或自己的构想,去找很多参考。 这些参考大多都是图像,有现代的,有古代的,唯一的相同之处是它们来自非常原始的某种理念,代表的是特定时代下一小撮儿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读。 今天早已是个图像(视频也是运动的图像)时代,同时遮蔽人去思考的尤其是只言片语的概念。在屏幕上读到只言片语,就可以那么轻松的去和自己的生活做对应。或许是信息获取的方式和渠道太方便了,造成人观看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