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第二大脑

作者: cgartlab   日期: 2022/05/16   类别: 随笔   字数: 共3468字   阅读: 63

打造第二大脑 - 第1张图片

本周主菜

上周终于平安落地,一切顺利。在第一篇里提到了如何处理信息爆炸这个话题,早晚要写,趁热打铁。

我自己处理信息爆炸的方法是从网上一点点学来的,说 “一点点” 的意思就是走了很多弯路。目前,我发现最好用的一件利器是打造自己的第二大脑。

什么是第二大脑?

💡 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最早我记得好像是出现在印象笔记的slogan,我现在已经不用印象笔记了,但第二大脑这个概念我还是很认可。

要想理解第二大脑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要了解人类的大脑。这里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人类的大脑并不擅长死记硬背。怎么样,是不是想起以前语文书上的 “并背诵全文” 了?再想想你还能记得多少当年背下来的古诗课文?没错,你会发现,能背出来的课文和诗词你基本都能说出这些原文的含义,或者它们所描绘的画面,人物故事等等。也就是说,你之所以时隔这么多年还能记得它们,并不是记住了这些文字的排列顺序,注意,也不是你当时理解了它们的含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你产生了思考(不论有意或无意)。举个栗子,让你记得 “一览众山小” 的一般不会是上学时一次考试你没写出来 “会当凌绝顶” 被老师罚写了 20 遍,而更可能是你为了朗诵会上面对自己偷偷喜欢的那个 ta 能完美背出来,其实你的大脑所做的事情就是把这句诗和当年的 ta 还有那场朗诵会链接了起来,导致你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而思考,恰恰是将一堆看似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人类的大脑其实更擅长的是思考,而记住这些知识是思考之后顺便发生的。

知识的本质是有用的信息。再来看看背诵这个过程,每次学一篇新课文时,第一件事一定是大声朗读课文,这其实是大脑在收集信息。然后,老师开始讲解生字的含义,段落的结构,作者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等等,这其实是大脑在整理信息,或者说,把信息变成知识。最后考试了,你为了能考个高分,不用回家亲密接触铜头皮带,要让自己能在关键时刻想起这些知识,这其实是大脑在提取知识。

我的第二大脑,就是供我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提取知识的一套仿生系统。

为什么要创建第二大脑?

考试,是训练我们如何解决问题

来到社会需要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学生时代的考试,只是小范围简单规则下的竞争游戏。如果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装满知识的篮子,那这个游戏,用我们自带的篮子基本还是够用的。

而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的是具有体系结构的知识。那些知识不仅体量巨大,而且错综复杂。任何一个问题放在社会的职业层面,要做到处理起来游刃有余,都不是一两个大学专业能够轻松解决的,更别说单独的一门网络课程。这时你就会发现:

我们的篮子太小,需要一个更大的篮子去装知识。 我们的篮子太费电,体重 3% 的重量每天要消耗全身 20% 的能量,完了还必须每天要待机 8 个小时。 我们的篮子太不靠谱,连钥匙身份证这么重要的东西都会弄丢,取款密码不是个名字拼音加生日都记不住。 这些问题,使用第二大脑都会迎刃而解。

现在我们的大脑就节约一大部分能量用来更高效地思考,进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更专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上。

我是如何构造第二大脑的?

📎 因为我的专业是动态视觉艺术设计,从事的几乎是完全使用电脑的工作,所以从我有打造第二大脑的念头开始,就希望能用电脑和各种移动设备来帮我完成这个功能。

这里分享我目前在使用的一套工具和方法供参考:

工具上,我从 2011 年纯粹处于好奇注册了印象笔记,一直使用了 5 年,里面存放了成千上万篇自己觉得 “有用” 的文章,图片,链接。当然,90% 的文章至今我也没有再打开看一眼。我一直克制没有使用高级会员,每个月只有 60M 的免费同步流量,即便这样,5 年下来这些数据也占用了 2G 左右的空间。之后又折腾到 OneNote,但 OneNote 移动端的编辑阅读体验实在让我忍无可忍。中间又尝试了有道云笔记、Apple 备忘录等等,这都是题外话了。

说回来,2018 年我注册了 Notion,目前我使用的软件工具只有 Notion,它最吸引我的不是简洁美观的 UI,而是高度的自由灵活性,我可以根据需求搭建真正符合我需要的工具,比如这个网站 90% 是用 Notion 实现的,还有我的商业项目管理,任务追踪系统等等。现在看来它基本可以满足我对第二大脑的一切需要。

当然,相比使用什么工具,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方法来使用工具。如果方法得当,用什么软件并不重要,甚至我还看到有人用一个 txt 文档做到了这些。(链接见文末)在此,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如不必要,勿增实体。

第一步,收集信息

我的信息来源主要通过 RSS 订阅,newsletter,telegram 频道,书籍,视频这些渠道。它们各有优劣,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背后没有算法每时每刻去猜测我的兴趣是什么。总之,我个人完全排斥任何使用算法推荐的媒体平台进行阅读,宁可使用搜索引擎。算法推荐的最终结果就是,只会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你懂的。算法可以利用,但不能被它奴役。

收集并不仅仅是保存各种 “有用的信息”,也要同时记录下你自己的思考,哪怕文章里的一句标注。这样未来的自己看见这个标注就会明白为什么会留下这篇文章。

注意,这个时候信息还是信息,并没有变成知识。

💡 至于收集什么内容,我实践下来,最好是可以围绕一个专题或者一个项目。例如,如何打造第二大脑。没错,也就是最后一步的输出阶段。原因会稍后说明。

第二步,整理回顾

定期清空你的篮子,如果忙于工作或别的事情导致你的篮子里总有一堆未读内容,还不如停止收集,先整理好没处理过的这些内容再继续。要相信,慢就是快。 另外,我认为整理不是分类,不是给每个内容打上一堆标签,标记上了已阅就算大功告成了,那是对自己赤裸裸滴欺骗。真正有效的做法是带着问题去记录自己当下那一刻的想法。例如,我为什么要标注这句话?这里提到的知识点是不是和我的工作有关?对我会有什么帮助?我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我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案例?也就是前文所说的,让大脑开始做它最擅长的事情 —— 思考。这个时候,信息变成了知识。

还有,整理回顾的意义是建立对自己的信任。当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在心理上你会慢慢开始了解自己,并相信自己整理回顾过的东西都是达到了自己认为合格的内容,不能说最终会乐此不疲吧,信心大增是一定的。

💡 使用 Notion 的 Database 功能可以很好的同时实现收集和整理这两个步骤。

第三步,建立链接

现在我们才到了真正建立第二大脑的时候。这个阶段我自己是和整理回顾同步进行的,更准确的说完全可以随时进行。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对已经认识的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我的具体做法是,把相同类型的文章整理成一个主题,用同一篇笔记把这些分布在好几篇文章或视频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然后把你认为有关联的内容连接起来。这里有几点需要注意:

  • 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那么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任意一处开始建立就可以。
  • 必须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和总结。因为以后再看到的时候即便不用看原文,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 不怕做不到面面俱到,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慢慢来,把这个过程放心交给时间。
  • 链接最好是双向的,走了还可以随时回来。

这个时候,知识伴随着你的想法开始发生各种奇妙的碰撞,有价值的创意就藏在这些碰撞里。为知识建立连接就像是在我的知识库里建立一道一道的传送门,只有这样第二大脑才算真正拥有了生命力。

💡 使用Notion的 Link View of database 功能可以很好的同时实现收集和整理这两个步骤。

第四步,输出价值

对一件事进行投入肯定是为了能够获得回报。这一步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去使用第二大脑。

为什么要费这么多功夫去吸收知识,不惜建立一个第二大脑。表面上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我认为实际上,获得知识真正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未来输出更多的价值,有价值才会有回报。不论你画了一幅画,写了一篇日记,还是完成了一个商业项目,本质都是在使用你的知识,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产生了一系列的行动,最终向外界输出了你的价值。

通常遇到的难处就是,当下并没有任何看得见的回报,因为这种价值的增长是一个指数曲线。这里就涉及到另一套叫做 GTD 的管理系统,也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书,我自己也在一边看一边亲身实践。具体我会在之后的文章里谈一谈。

那么在不使用 GTD 的情况下,该如何让自己更容易把第二大脑坚持打造出来呢?我用的方法比较粗暴 —— 直接把第二大脑和我赖以生存的商业设计项目挂钩。例如,客户要求做一张海报,我在选择构图、色彩和字体的时候限定自己只在自己的素材库里寻找,如果素材库没有再去网上收集。这样输出和输入通过可以产生切实回报的关系,自然联系在了一起。

至此,在拥有第二大脑的同时,整个第二大脑的内部形成了正向循环。

除非注明,CG艺术实验室文章均为原创,本文地址 https://cgartlab.com/building-a-second-brain/,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注明出处。

作者: 简介:数字艺术 / 视觉设计 / 技术分享 / 知识管理

《打造第二大脑》留言数:1

发表留言